以高影响力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深大社会学人才培养侧记
✦
社会学系课题组与实验室开放观摩活动(下文简称开放观摩活动)是社会学系立足于“密切师生活动”的培养观念,以活跃学术氛围、促进人才培养为目标举办的特色活动。
2022年4月,社会学系各教师陆续发布专题研讨类、科研项目类等短课招募公告,第二期开放观摩活动正在积极筹备之中。第一期开放观摩活动已于2021年秋季学期开展,涵盖了实验室活动、课题组组会、创新研究短课、课堂研讨等多种形式,面向全体社会学系学生开放,成为了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社会学的崭新渠道。
✦
✦
并肩携手 同心齐行
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唐苏勤负责的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是开放观摩活动中展示社会学学术研究过程的重要窗口。实验室致力于探索重大疾病、死亡、丧亲给人们身心带来的影响,关注如何帮助人们从中得到疗愈和成长的问题,并在网络与社区中推广哀伤疗愈自助方案。
实验室由来自社会学、心理学和护理学等专业的9名本科生和2名研究生组成。在每周例会上,团队成员进行文献阅读报告,并收集实验数据,同时推进实验室网站和小程序的建设和完善。唐苏勤还会根据学生需求提供技能培训和文献阅读指导,把实验室建设得越来越好是他们共同的目标。
除了基于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之外,团队还策划了科普专栏,希望通过科普将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社会中一些处境不利的人群发声,让我感觉我的工作非常有意义。”唐苏勤说,“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学术研究过程提前了解自己的职业规划,因为在实验室里完整地见证过,就会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相比于实验室的学术研究,创新研究短课则更注重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社会学系副教授池上新开展的“量化论文写作指导”将课程内容分为选题、文献综述、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等六大模块,基本上覆盖了量化论文写作的全流程。
小班教学为深度学习提供了可能,池上新也相应地将研讨作为课程的重点。他将自己定位为引导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启发思考,希望能够为学生未来进一步深造提供帮助。
池上新老师“量化论文写作指导”课堂
助理教授徐拓倩每个学期都会开设不同主题的短课,他的初衷是通过短课的方式传授前沿、新兴、小众、实用的知识,将感兴趣的东西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交流。“我这学期开的课程‘应用统计因果推断’就是想要结合前沿发展状况。”徐拓倩说,“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颁给了三位研究因果推断的学者。”
秉持着分享、交流的心态,徐拓倩的短课氛围十分活跃。他很愿意与学生打交道,也希望通过交流的过程将观念、视角和思维能力传达给学生。“在徐老师的课上学生与老师是共同体,是一起前进的伙伴。”2019级社会学系的学生严航说。
助理教授黄斌欢的师生小课题研讨系列活动涉及范围更加广阔,内容也更加多样。研讨系列活动的本质是“进组指导”——教师不仅在课上传授知识,而且将学生分成小组,在课下也进组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研究课题。这是一种更为基层和基础的师生交流方式:讨论选题,阅读文献,设计研究,将简单的想法一步步落实成实际的结果,整个过程都是学生与教师一起推动实现。
“实际上师生之间是互补的。”黄斌欢说,“比如关于直播经济的课题研究,我就不如学生了解得多。”大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等比赛,小到学生的课堂作业,黄斌欢都全程参与到学生的研究中去。这种既是指导老师又是合作伙伴的身份,让师生关系更加紧密。
兴趣为本 “软硬”相济
徐拓倩说:“量化研究方法是我们专业能交给学生的一个硬知识,不论是到业界去做行业研究、管理咨询还是做市场调查,都十分有用。”然而,目前学生在本科阶段学到量化研究方法之后,其实际研究能力以及对数据分析方法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适应社会学研究要求。
徐拓倩、池上新等许多老师就是通过课题组与实验室的方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缩小能力与要求之间的偏差。助理教授黄国英将其活动组织命名为“量化工作坊”也正是源于她希望这是一个操作性强、锻炼性强、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小组。
2019级社会学系的曾祯在大二时,抱着学习论文阅读与写作技能的想法,加入了哀伤与疗愈实验室。她回忆起第一次文献汇报,那时的迷茫仍然印象深刻,“但是按照唐老师的意见修改后,每一次文献汇报,我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曾祯对这种成长感到十分欣喜。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活动课下讨论
实际上,大部分课题组与实验室都会将文献阅读作为活动中的硬性任务,相应地,参与学生对自己这方面能力的提升感受也最为明显。对于2019级社会学系的陈志威来说,英语水平的提升是他意外的收获,“因为我们阅读的大都是外文文献,其中还有很多数理公式,刚开始的时候比较吃力,到后期就渐入佳境。”
是否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教师们不约而同设置的参与“门槛”。在“量化论文写作指导”短课的招募期,池上新原本计划限定10个名额,但学生们对短课的浓厚兴趣让池上新最终招募的学生超过了15名。短课“应用统计因果推断”的报名条件则是在徐拓倩开设的一门专业课上拿到A以上的成绩,但这其实是徐拓倩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的结果。
“徐老师是怕同学跟不上课程进度,课堂收获就会不如预期。”严航说,“如果实在对课程感兴趣,徐老师也不会拒绝。”“软性门槛”的设置让参与活动的学生都凭借内驱力在学习,他们的收获往往不局限于“硬技能”,还在于“软知识”。
陈志威已经参与了一年的短课学习,他感叹道:“我现在回看一年前的论文,思维方式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短课教会他的更加开放、高级、精准的思维方式不仅能够辐射到本专业的学习上,而且也帮助他加深了对其他专业的了解。“徐老师讲授的因果推断方法在经济学领域同样适用。”陈志威说。
令唐苏勤感到意外的是,实验室里“同伴学习”的环境能够激发强烈的学习动力。在收获总结里,有学生写道:“实验室里研究生、本科生一起学习,周围都是优秀的人,我也会想怎样能够在下一次文献报告时做得更好。”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活动课堂分享
开放观摩活动之“开放”阐明了活动的主旨。201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温桦在进入大学之后被社会学深深吸引,开放观摩活动对他来说是一个深入学习的好机会,因此他参与了社会学系教授徐道稳开设的社会政策主题分享课。
在课上,如何把握一个国家的政治传统、如何承接人的理念、如何保护人的价值……这些问题被徐道稳深入浅出地剖析,社会学思辨的魅力被展现地淋漓尽致。“如果问我以后会不会从事社会学相关的研究,我不确定。”温桦坦言,“但我学到的东西确认了我的信念,这是会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的。”
严航不仅参与了短课,也时常在其它课题组上旁听,这让她的课外生活十分丰富。大一时,严航带领的团队以“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困境”为题开展了研究,他们走出课堂,进入工厂、工业园等地开展实际调研并撰写论文,访谈了超过30名工人,历经两年与老师反复沟通、修改,文章顺利发表在《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上。“老师带领着我们,让我们很安心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加深了我对社会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严航说。
行而不辍 未来可期
2021年9月,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正式成立,其专业体系由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和社会学系组成,其中社会学系由法学院调整而来。
正如池上新所说,“新学院,新面貌,学科的发展也需要新的举措来推动。”教师聚焦于擅长领域,将教学视野放长、拓宽、加深,紧跟时代热点,抵达学术前沿;学生接受精细化指导、同伴式教学、研讨型学习,不断探索社会学教学的可能性,开放观摩活动因此成为对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与拓展。
社会学系充分利用了其开放性、广泛性的学科特点,将有精力、有能力的青年教师团队与有兴趣、好求知的学生紧紧粘合在一起,展现了社会学系师生携手共进所迸发出的独特能量。
开放观摩活动不仅是社会学系探索发展中的重要一步,更是社会学系搭上时代发展快车的具体体现。2021年3月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为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现在对于如何建设好新文科并无公论,但是我们必须改掉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去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黄斌欢说。“高影响力教育活动”的理论认为,优质的大学教育不仅应重视严格而统一的课内学习,更应强调自主性和选择性的课外活动,这也是过程性质量的重要体现。
其中一个重要板块即“研究相关性活动”,意即学生们在知识学习基础上进行的研究探索,包括和任课教师一起做研究,向专业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投稿,参加各类学术、专业、创业或设计竞赛等,其需要自身具有较强研究意向及教师给予充分的学术指导。黄斌欢对此十分赞同,他说:“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命令。”
如果学生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基于自己的需求运用好各大平台的资源,主动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敲开教师的大门,这才是完整的自我意识觉醒的人。因此,不论是课题组、短课还是实验室,社会学系的学生都完全基于自我需求参与,实际上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哀伤与疗愈实验室活动聚餐
未来的图纸正在被一笔笔描绘,但着眼于实处,不论是开放观摩活动还是社会学系的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开放观摩活动的展开是建立在社会学系内部已经具有成熟的课题组与实验室组织以及短课开展经验的基础上,希望吸引不了解社会学的学生旁听观摩。然而由于开放观摩的组会、短课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如此“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可能达到的效果。社会学系也受制于国内外交流平台的狭窄而面临着一些发展上的瓶颈。但是,社会学汲养于其纵观全局、放开视野的学科特点,仍然拥有源源不断的充沛热情,致力于突破。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社会学系的教师团队计划首先通过学术沙龙的形式,凝聚起教师的力量。教师之间固定时间分享研究内容和想法灵感,听取不同专长的教师意见,营造活跃的团队氛围。再者,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打造深圳大学社会学的独立品牌。
关于“引进来”,池上新希望能够邀请知名社会学家开展规模化的系列讲座,更好地扩充、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而“走出去”,他认为承办中国社会学会相关会议,并且邀请国内外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会议,是扩大影响力的有效做法。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是华南地区首家以“政府管理”命名的高校二级学院,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所需要的优秀公务人员。学院对标世界一流政府管理学院,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探寻政府管理的中国之路,在世界治理格局中发出深圳声音。在这里,可以学习掌握城市治理、公共管理、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知识,可以深度参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公益团体的实践运作。学院包含行政管理和社会学两个本科专业,文理科学生兼收,欢迎对国家与社会发展有兴趣、抱负的同学报考!
政府管理学院
2022
SZU
欢迎扫码入群咨询,专业老师竭诚为你答疑解惑
来源 | “深圳大学报”公众号
排版 | 刘紫妮
推荐阅读